|
推开巷子深处那扇雕花木门时,雨丝正斜斜掠过青瓦檐角。这家藏在青羊区老巷里的"闲云茶寮",没有醒目的门头,只在门楣挂着串风干的茉莉花,倒比霓虹更引人心神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,我总觉得真正的茶味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,藏在盖碗碰撞的脆响和茶师指尖翻飞的韵律里。 一、茶寮里的时光褶皱 茶寮不大,七八张梨花木桌错落有致,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兰草。最妙的是临窗的位置,能望见天井里那株百年黄葛树,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茶盘上缓缓移动。穿素色棉麻衣裳的茶艺师笑着递来茶单,泛黄的宣纸上用小楷写着十余种茶品,从蒙顶甘露到青城雪芽,皆是本地山场直供的春茶。 "试试我们的镇店甘露?"成都品茶工作室喝茶连戏13O媺殿扣88O7铜浩1OO2全城各区到店外卖都有茶艺师指尖轻叩茶罐,"今年清明前采的明前茶,芽头嫩得能掐出水。"她取茶的手法讲究,茶匙在白瓷盖碗里转了三圈,投茶量不多不少正好铺满碗底。沸水注入时腾起的雾气里,我竟闻到了雨后青石板的清冽气息。 头泡甘露汤色嫩绿如琥珀,茶艺师教我用"三点头"的手法刮去浮沫。茶汤入口先是微涩,随即化作满口清甜,喉头回甘时竟带着丝兰花香。"这是蒙顶山核心产区的茶,"茶艺师一边续水一边说,"那里海拔高,云雾多,茶叶吸足了天地灵气。" 二、茶器里的蜀地密码 茶过三巡,茶艺师取来一套别致的茶具。盖碗是本地匠人手工拉坯的"冰裂纹",杯沿薄如蝉翼,碗底却厚重沉稳。"成都人喝茶讲究'盖碗三才',"她将茶盖斜搭在碗沿,"天盖、地托、人杯,暗含天地人合一的哲思。"说着提起紫铜长嘴壶,壶嘴离碗沿寸许,沸水呈抛物线注入,水柱细如银线却不断绝,正是老成都茶馆"凤凰三点头"的沏茶功夫。 最让我惊艳的是一款"竹编茶则",细密的竹丝编成海棠花纹,盛茶时茶毫簌簌落在竹篾间,像落了场微型春雪。茶艺师说这是邛崃竹编非遗传承人特制的,编一个茶则要耗费三天工时。忽然想起儿时外婆家的竹编簸箕,原来那些差点被时光遗忘的手艺,正以这样雅致的方式在茶案上重生。 三、茶点里的市井温情 茶喝到微醺时,茶艺师端来一碟"椒盐桃片"和"茉莉糕"。桃片入口即化,带着核桃的酥香;茉莉糕则软得像云絮,甜而不腻的花香与茶汤相得益彰。"这些茶点都是隔壁张婆婆做的,"茶艺师笑着说,"她做了三十年茶点,糖霜的比例全凭手感。" 窗外雨停了,檐角垂下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圆点。邻桌几位老先生正用盖碗当乐器,"叮叮当当"敲着节拍唱川剧,胡琴声从巷口飘来,与茶烟缠绕在一起。忽然明白成都人为何离不开茶——不是为解渴,而是为这片刻的松弛,为茶碗里映出的人间烟火。 离店时茶艺师送了包新烘的茉莉花茶,牛皮纸包上系着麻绳。走在雨后的巷子里,茶包散发着清甜的香气,混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,像把整个春天揣在了怀里。或许真正的好茶从不在标价签上,而在茶艺师递来盖碗时的微笑里,在老茶客哼着的川剧调子里,在这座城市骨子里的从容与风雅里。下次若你来成都,不妨也寻间老茶寮,在盖碗茶的氤氲里,尝尝时光的味道。
|